西捷克专注缓冲器的生产与研发
全国咨询热线:023-68447530

中国工业化道路:从传统走向现代-开元体育官网下载手机版

发布时间:2019-11-08 01:51:05 人气:

中国70年工业化的历史,也是工业化与市场化、信息化、全球化、绿色化、城市化紧密联系、相互影响、相互作用、共同推动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。

智说70年⑵ 魏际刚

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实践

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工业革命,都会带来生产力的飞跃,发展观念的深刻变化,实现对自身思维局限、能力局限、资源局限重大突破。第一次工业革命,蒸汽机为人类提供机器动力,解放了人类的双手;第二次工业革命,电力实现动力的远程传输,解放了人类的双腿;第三次工业革命,电子技术实现了生产自动化,解放了人类的神经。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,一个国家只有把握了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,才有可能在某个历史时期成为繁荣富强的国家。欧美日等国分别抓住了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,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。

中国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与繁荣富强,近代以来的许多仁人志士不懈奋斗,努力探索工业化现代化道路,但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成立,才真正开启了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并持续深入推进的时代。70年来,中国工业化风雨兼程,初心不改,从未改变过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。通过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的有机结合,让资源配置方式不断优化,强有力地推进着工业化进程。

中国70年工业化的历史,也是工业化与市场化、信息化、全球化、绿色化、城市化紧密联系、相互影响、相互作用、共同推动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。

1949—1978年,中国实施集中计划经济体制,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,走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工业化道路,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,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。

1978—1991年,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,市场机制逐步取代计划经济体制,着重纠正产业结构重大比例关系的失调,促进短线产业加快发展,抑制长线产业发展,调整不同产业失调的比例关系。

1992—2001年,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,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,推动产业结构升级,推动各次产业的发展,高度重视基础产业、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,重视产业发展中增长模式转换问题。

2001—2012年,扩大开放领域,深度融入世界经济,走新型工业化道路,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自主创新能力建设,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。

2012—2019年:围绕着产业强国目标、推动高质量发展,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;实施更高水平、更大范围的开放,维护与推动全球自由贸易。

经过70年的工业化,中国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。实现了对发达国家在工业规模的追赶与超越。中国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大国、第一大新兴经济体。

打造工业化升级版:新工业革命

当前,以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为核心特征的新工业革命,正在突破人类自身局限与资源环境瓶颈,显著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。大量新的思想、技术、工艺、产品、服务、要素、设施、组织、模式、市场应运而生,不仅对各次产业、资源配置、生产流通、生活消费、工作学习、文化思维等带来重大影响,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与人、人与物、物与物的关系,改变着世界的格局。尽管中国是世界工业大国,实现了对发达国家在数量上的追赶,但远未实现质量、技术、效率、创新、竞争力和知识等追赶。面对新工业革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性的交汇,如何牢牢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,研究制定新工业革命战略,全面引领产业变革,是当代中国的一项重大课题。

(一)新工业革命目标

1.总体目标

中国成为世界领先的产业强国,形成完善、发达、强大的现代化经济体系。

2.阶段性目标

(1)近中期目标(2019—2025年)

通过7年努力,到2025年,集现代农业、现代制造业、新兴产业、现代服务业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。集约发展、质量发展、智慧发展、创新发展、开放发展、共享发展、绿色发展取得重大进展。关键技术、装备与核心部件自主化取得重大突破。新兴产业大规模发展,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下一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。新生产要素瓶颈制约基本消除。

(2)中长期目标(2025—2035年)

通过10年努力,到2035年,基本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。各次产业全面实现了数字化改造,形成基于传统生产要素与新生产要素有机结合的新竞争优势。制造业整体步入世界强国行列,拥有一大批在新经济领域的世界级企业集团。新技术体系全面形成,自动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、柔性化生产方式大规模应用与普及。下一代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建成。新生产要素供给充分。

(3)远期目标(2035—2050年)

通过15年的努力,到2050年,形成完善、强大、智能、绿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产业结构合理,产业发展方式高效、集约、智慧、绿色、安全。中国成为世界领先的制造强国、服务强国、全球最大的创新发源地、全球新经济的领跑者。各次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。新技术体系、下一代基础设施体系完善、发达。新生产要素高质供给、高效配置。

(二)推进新工业革命的战略思路

牢牢把握时代发展潮流,紧紧扣住国情和实际,从国家战略、市场需求、国际分工与产业演化规律来明确发展方向,从现有基础和优劣势决定突破领域,从长远未来部署前沿技术、前沿产业,以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为主线,通过营造优质发展环境,激发各类主体活力,推进“质量革命、成本革命、数字革命、网络革命、智慧革命、制造革命、服务革命、能源革命、交通革命、生物革命、材料革命、绿色革命”,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工业革命道路。实施“一主多翼、统筹兼顾;创新引领、混合驱动;共利共享、跨界融合;安全可控、生态绿色;以我为主、包容并蓄”的发展战略。

“一主多翼、统筹兼顾”。这是新工业革命推进方向的战略。推进新工业革命要紧紧围绕“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”这一主攻方向,大力发展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、高端制造、新材料、生物、新能源、节能环保产业。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、生产与流通、技术与商业、生产与生活、经济与社会、产业与城市、产业与金融、海(洋经济)陆(地经济)空(天经济)、近期与远期的关系。以新带旧,化旧为新。统筹不同企业发展,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,中小企业为大企业做好配套。统筹不同地区发展,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有效分工合作。

“创新引领、混合驱动”。这是新工业革命动力方面的战略。新工业革命的本质特征在于“新”,要以新的理念、技术、产品、服务、模式来予以推进。同时考虑到不同地区、不同产业、不同企业多种生产力水平与多种发展阶段并存的实际,需综合运用要素、投资、创新及结构调整等多种动力,实施“创新 要素 投资 结构调整”的混合驱动。需要创新驱动的一定要创新驱动,需要要素与投资驱动的实施高效的要素与投资驱动,需要结构调整的就进行结构调整。创新驱动,也要认真分析创新层次、类型和水平,找到切实可行的创新路径。

“共利共享、跨界融合”。这是新工业革命资源配置方面的战略。推动企业、资源、要素在共利基础上的互联互通与共享;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,物物相联,服务相联,人、物、服务相联;推动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融合,推动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融合;推动要素、科学、知识的跨界融合;推动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融合;推动企业之间联动发展,产业链、产业间的互联发展,构建产业生态体系。

“安全可控、生态绿色”。这是新工业革命推动中国安全发展、绿色发展方面的战略。树立大安全理念,确保产业安全与供应链安全,确保核心技术关键部件自主可控。确保生态安全、环境安全。将生态和环境标准作为产业发展的引导性、约束性指标,并贯穿于产业发展全过程。

“以我为主、包容并蓄”。这是新工业革命从国际科技与产业竞争的现实角度考虑的战略。中国现在和将来仍会面临西方国家不同层面、不同领域的遏制,推动新工业革命主要依靠中国自身,汇聚人民的智慧,但一定要在开放中进步和发展,虚心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知识、技术与经验,海纳百川、博采众长。

中国新工业革命的路径与步骤

(一)战略路径

推进新工业革命既非单一的技术路径,也非单一的创新路径或质量提升路径,而是综合组合“产业、效率、创新、质量、空间、支撑”等多条路径。

路径1:新产品、新服务、新技术、新商业模式为导向的新产业发展路径。围绕着产业升级、消费升级、贸易升级需求,推动高品质、高性能、高科技含量、高附加值、有竞争力、有良好体验、有市场前景、绿色低碳的新产品、新服务、新技术发展。推动以平台化、共享化、供应链化、生态体系构建的新商业模式发展。

路径2: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赋能的效率变革路径。围绕着“降低成本、提高效率、增强市场反应能力”的要求,通过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手段对价值链不同环节、生产体系与组织方式、产业链条、企业与产业间合作等进行全方位赋能,推动产业效率变革、组织变革。

路径3:标准化、精益化与管理优化相结合的质量提升路径。围绕产品与服务质量不高的突出问题,完善传统产业与新产业的标准、计量、认证认可、检验检测体系。推动企业精心设计、精益生产、精细服务。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,提高全面质量管理水平。

路径4:不同类型、层级、领域创新系统建设的创新路径。围绕国家战略、市场需求、未来方向等,推动企业、产业结合自身情况,开展仿制创新、集成创新、原始创新和颠覆式创新,推动企业创新体系、产业创新体系、国家创新系统构建,推动政产学研用金有机结合的创新生态体系建设。

路径5:地区、国内、国际产业分工深化的空间优化路径。按照“有所为、有所不为”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”“形成自身独特竞争优势”的思路,推动各地区找准定位,选择好主导产业和主攻方向,深化地区间分工合作,融入国内与国际分工体系,形成地区特色、中国特色。

路径6:新人才、新知识、下一代基础设施增加供给的支撑路径。围绕人才瓶颈、知识短板和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等突出问题,从教育体系、培训体系、学科体系、知识体系、数字化基础设施体系等方面增强有效供给,为新工业革命夯实要素支撑基础。

(二)推进步骤

推进新工业革命要“因势利导、因势而变、顺势而为、因地因产因企制宜”。可分三步走。

近中期(2019—2025年),中国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,迈向高收入国家。该阶段应着力弥补“产业链、创新链、质量链、人才链”方面的短板,夯实发展基础。集中优势要素,选择比较成熟的关键技术与装备予以重点突破。着力解决产业发展质量不高、创新体制机制不完善、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等问题,建立促进新工业革命的长效机制。

中长期(2025—2035年),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,国家综合实力更强。该阶段应全面推动创新,实现科技追赶,实现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自主,在多个重点领域推进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。将经济实力全面转化为科技实力,将新工业革命与中国现代化有机融合,努力实现与发达国家全面并跑,部分领域实现超越。

远期(2035—2050年),是中国对发达国家从并跑向领跑转变、实现超越的关键时期,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强国的决战期。该阶段应更加聚焦于创新引领、人力资本、知识资产、标准、软件等,实现“卓越质量、创新引领、全面超越”

返回列表 推荐新闻

在线留言

标签guestbookform报错:该栏目下没有新增表单属性。
网站地图